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帝一登陆 > 新闻动态 > 27军4个师兵力,装备2800多支冲锋枪,为何只打了14万发子弹?

27军4个师兵力,装备2800多支冲锋枪,为何只打了14万发子弹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38    点击次数:66

在长津湖战场上,第27军作为志愿军第9兵团的主力部队,拥有4个师的规模,其武器装备中包含了超过2800支冲锋枪。

从表面看,这个军的武器装备似乎相当精良。然而实战数据却令人意外:在整场战役中,这支拥有2000余支冲锋枪的部队,子弹消耗量仅有14万发左右。这一数字与他们的火力配置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在长津湖战役中,每支冲锋枪平均仅发射了52发子弹。

冲锋枪的射击速度众所周知,一旦开火,密集的枪声便会连成一片“哒哒哒”的声响。然而,令人疑惑的是,在这种高速射击的情况下,27军的弹药消耗量为何如此之少?

【为何选择9兵团入朝】

1950年6月25日,朝鲜战争打响。朝鲜人民军跨过三八线,向南推进。战争初期,他们靠着苏联提供的大量先进武器,连连告捷。

当南朝鲜向美国发出援助请求后,局势开始出现转折。

尽管美国此前已在韩国部署了驻军,但无论是兵力规模还是武器装备都显得捉襟见肘,面对装备精良的朝鲜人民军时,这些部队的战斗力明显不足。

美国出于巩固其在亚洲影响力的考量,选择军事介入朝鲜事务。

很快,"联合国军"就组建完毕,紧接着在美国的指挥下挺进朝鲜,介入了这场半岛的内部冲突。

面对联合国军的猛烈炮火,朝鲜人民军的攻势逐渐减弱。随着后勤补给线路被敌军切断,前线部队的处境日益艰难,最终被迫退守至三八线以北地区。

那阵子,美军频频侵犯我国东北领空,打着"侦察"的幌子,实则频繁轰炸我们的农田和村庄。他们的飞机几乎天天来,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威胁和损失。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我国主权,也给东北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。

倘若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取得胜利,我国必将陷入严重困境。面对朝鲜的紧急求援,毛主席果断决策:立即组建志愿军,奔赴朝鲜战场,抗击联合国军!

在可供调遣的赴朝作战部队中,最终决定抽调驻守南方的第9兵团承担这一重任。

按照常理,朝鲜的严寒天气更适合调遣北方驻军前往支援,为何最终选择了9兵团呢?这背后的决策主要基于几个关键考虑:

首先,第9兵团在完成南方地区的安全任务后,正处于待命阶段,能够随时接受并执行新的指令。这意味着该兵团具备快速部署的能力。

东北地区的驻军因需防范苏联的潜在威胁,不宜随意调动。

其次,9兵团经过长期的训练和整编,整体素质较高,战斗力也相对较强。相比之下,东北地区的部队由于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和消耗,目前急需休整和补充,以恢复战斗力。

第九兵团的调动具备较高的隐蔽性,能够有效规避苏联和朝鲜方面的侦察与干扰。相比之下,驻扎在东北地区的部队则更容易受到来自这两方的监视和干扰,因此调动起来相对困难。

除了9兵团,其他部队也不是不能去朝鲜,但从战斗力和组织能力来看,都不太适合作为志愿军参战。

第一兵团已进驻新疆,负责开垦和边境防务,与东北驻军一样,暂时无法调动。

第二兵团的编制已被取消,指挥官许光达转任装甲部队司令;原属第二兵团的各部队也进行了重组,转为地方驻军,不再具备机动能力。

朝鲜战争打响前,第18兵团的编制已不复存在。原属该兵团的各部被重新整编,分别划入川西、川北和西康三个军区。这一调整使得部队的部署更加灵活,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。

第19兵团作为一支精锐主力部队,由杨得志将军指挥,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。尽管最初并未被派往朝鲜战场,但该部队于1950年11月奉命进驻山东,为后续行动进行整补和准备。

1951年初,19兵团越过鸭绿江,进入朝鲜境内,参与了同年4月爆发的朝鲜战争第四次战役。

二野下辖3个兵团,其中第3兵团于1950年5月撤销建制,其所属各军随后划归二野直接指挥。

陈赓大将指挥的第4兵团,其编制已被正式取消。

杨勇领导的第五兵团,其编制也遭到了撤销的命运。

随着战局的发展,第二野战军迅速调整部署,于1951年3月成立了第3兵团。该兵团由陈赓任司令员,王近山任副司令员,下辖12军、15军和60军。这支部队随即开赴朝鲜,投入抗美援朝的战斗序列。

15军表现优异,在秦基伟军长的指挥下,打出了不少经典战斗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上甘岭战役就是他们最出名的战斗之一。

在朝鲜战争期间,军委直属的第20兵团也加入了战场轮换序列。这支部队原本在1950年8月被撤销番号,但随后又重新组建,并投入了朝鲜战场。

1951年9月,原绥远起义部队改编的第23兵团奉命赴朝参战。完成任务后,这支部队于次年12月正式撤销建制。

【长津湖战役中的艰难】

最终,第九兵团作为首批进入朝鲜战场的志愿军部队踏上了征程。然而,他们刚踏上朝鲜土地就面临了一个严峻的挑战:部队缺乏足够的御寒装备。

在战事吃紧的当口,9兵团并未做好充分准备。他们原本在为解放台湾进行部署,接到命令后便匆忙赶往山东备战。

接到调令后,9兵团于9月7日启程。因交通条件有限,他们历时一个多月,最终在10月28日抵达山东。这段旅程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交通状况。

从驻地开赴前线备战,9兵团足足用了一个月。然而,在这段行军期间,部队始终未能获得御寒的棉衣棉裤补给。

一抵达山东,中央军委便紧急下令9兵团立即奔赴朝鲜战场。显然,兵团根本来不及在山东补充御寒的棉衣棉裤。

火车驶入沈阳站时,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目睹了第九兵团的现状,不禁感到震惊。

进入九月,朝鲜的寒意迅速袭来,但第九兵团的官兵们依旧身着单衣,面对即将到来的严冬,他们的装备显然不足以抵御刺骨的寒冷。

贺晋年见状,立即指出,这身装备要是到了朝鲜,仗还没打,人就得先冻僵。他迅速行动,把库存里的5万套棉衣分发给了9兵团的士兵们。

当时战事紧急,9兵团根本来不及全员换上御寒装备。敌军步步紧逼,稍纵即逝的战机容不得半点拖延。

9兵团许多战士在奔赴朝鲜战场前,连基本的御寒衣物都没能准备齐全。

由于战前准备不足,志愿军第9兵团在朝鲜战场,特别是在长津湖战役中,因严寒气候导致大量非战斗性减员,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扼腕的重大损失。面对零下40度的极寒天气,战士们缺乏足够的御寒装备,冻伤、冻死情况严重,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。这种因后勤保障不到位而造成的伤亡,成为这场战役中最令人痛心的教训。

我国对此并非无动于衷。毛主席早已在东北地区备足了御寒物资,遗憾的是,由于种种因素,这些棉衣未能及时送达前线将士手中。

美军的空中力量在那时占据绝对上风,他们毫不顾忌地对我军的后勤运输线展开猛烈空袭。敌机如同蜂群般无处不在,疯狂轰炸,导致我军众多物资车辆损毁严重。

朝鲜境内的运输车队遭遇严重破坏,大量卡车被炸毁,致使前线部队急需的物资——从御寒的棉衣到果腹的食物,乃至作战的弹药——都无法按时送达。这一情况给前线的补给带来了极大的困难。

那时候,我们的工业基础薄弱,汽车数量稀少,战争中仅有的车辆也大多被毁,根本来不及补充。更糟糕的是,懂驾驶技术的军人寥寥无几,只能临时从当地招募司机,匆匆培训上岗。驾驶员的短缺成了大问题,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机动能力。

战局吃紧,东线美军已被我方团团围住。要是让西线敌军越过长津湖与东线会合,我军就会陷入被反包围的险境,形势将极为不利。

那一刻,形势极其紧迫,我们的部队随时可能遭遇不测。

第9兵团的官兵们个个英勇非凡。他们的作战能力和战斗意志在当时的解放军中堪称顶尖,即便在物资供应极度匮乏的困境下,依然顶住了联合国军的猛烈攻势。

【美军噩梦】

志愿军的组织纪律和战斗素养,堪称世界一流。接到作战命令后,部队迅速响应,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所有非必要物资的收缴工作,展现出极高的执行效率。

这是一支备受人民爱戴的钢铁之师,在战场上却成为敌军挥之不去的梦魇。曾亲历朝鲜战场的美国老兵,即便年逾古稀,仍对志愿军的英勇无畏记忆犹新,心有余悸。

一位老战士在自传中描述,当与志愿军展开近身肉搏时,他瞬间被恐惧与无助吞噬。

那时候,美军队伍里充斥着一大批刚入伍的新兵,他们大多缺乏实战经历。然而,这位老兵却与众不同,他曾在太平洋战场上历经磨练,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。

在岛上的激战中,他曾与日军展开白刃战,最终从这场血腥厮杀中幸存。尽管那些日本兵高呼着“誓死效忠天皇”,但他清晰地察觉到,他们眼中流露出的却是深深的恐惧。

面对敌人的刺刀,志愿军战士们毫不退缩。他们并非单纯地与敌人拼刺刀,而是展现了非凡的勇气。在生死关头,他们不躲不闪,而是用尽全身力气与敌人搏斗,甚至不惜用牙齿撕咬敌人。这种无畏的精神,彰显了他们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。

在近身肉搏的战场上,往往意味着生死较量。到了这种关头,志愿军战士们会全力以赴,不惜与对手玉石俱焚。

这位美国老兵在战场上曾与日军白刃相见,毫不胆怯,然而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时,他却失去了勇气,转身仓皇而逃。

【弹药消耗量的疑问】

27军配备的冲锋枪弹药储备充足,但在实际作战中却鲜少使用。由于某些特殊因素,部队的弹药消耗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。

冲锋枪火力虽强,却有个明显的短板:射程有限。它真正派上用场的时候,往往是在短兵相接的近战环境中。换句话说,离得远了,冲锋枪的威力就大打折扣了。

在长津湖的战场上,美军凭借密集的炮火压制,使志愿军难以接近其阵地。

志愿军战士久经沙场,深知弹药使用的分寸。即便装备了大量冲锋枪,他们也不会随意开火。为了确保每发子弹都能发挥作用,战士们更倾向于使用射程更远的步枪。正因如此,冲锋枪的弹药消耗量才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。

长津湖一战的残酷程度可见一斑,而志愿军将士们的无畏精神更是令人敬佩!



Powered by 帝一登陆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